神來之筆:四渡赤水

第2章

這就是遵義會議後,紅軍打的第一個大勝仗:婁山關、遵義戰役。事後,蔣中正在日記中寫道:【此乃剿共以來之奇恥大辱。】


而且,這一仗的勝利,無可置疑地印證了毛澤東令人費解的「毛式思維」確實比所有人都高出一籌。


關於這一點,還會不止一次地出現。


此後,蔣中正開始重新調整部署——他手裡的本錢是紅軍的百倍以上。


他命令中央軍的薛嶽、周渾元,以及曾在土城擊敗紅軍的川軍郭勳祺等,齊頭並進,逼近遵義,並開始修建堡壘群。


「碉堡圍困+大兵圍殲」,這正是國軍第五次圍剿勝利的法寶,是德國軍事顧問馮·西克特(德國陸軍總參謀長)給蔣中正提的建議。


紅軍方面,趁此稍作喘息,立即開始討論下一步的行動計劃。


下一步的計劃看起來似乎順理成章:①趁此大勝之際,再次北上(像第一次打土城那樣),過長江進四川;②不行的話,就東進湘西,跟賀龍的紅二、六軍團會師。也不失為一個辦法。


實話實說,包括蔣中正在內的所有人正是這麼想的。


之前紅軍不能這麼做,是因為打輸了。現在打贏了,還不趕緊按計劃行事?等啥呢。


但毛澤東再次提出了他獨特的看法。


重點來了,為了這個看法,毛澤東竟然罕見地提出了辭職——因為他的看法直接被大家否決了。


3.眼花繚亂:三渡赤水


1935 年 3 月 10 日,中共中央在遵義縣苟壩村召開會議,討論紅一軍團林彪、聶榮臻提出的破局之道:集中全力攻打喪家之犬——盤踞在打鼓新場(今金沙縣)的黔軍王家烈殘部。


注意,不是要一下子打垮他,而是採用「圍點打援」的辦法,一個個殲滅來援的敵軍——從而打破蔣中正的圍困。


客觀地說,22 歲當軍長,25 歲當軍團長的林彪,那是不折不扣的軍事大咖。此時的他也才 27 歲,但已經身經百戰、戎馬半生。

Advertisement


他和聶帥聯名提出的建議,絕不代表他個人。而是代表一線全體指戰員。


話說,這個建議的分量那是非常重的。


要知道,具體打仗靠誰?不靠毛澤東,也不靠周恩來、朱德,靠的是一線的指戰員。


舉個不恰當的例子,這就好比一家公司,身在第一線的營銷老總直接向總部提建議。老板必須得重視。否則公司就會出問題。


實事求是地說,沒人能反駁。


包括中共最高領導層的所有人——張聞天、周恩來、朱德、劉少奇等,沒一個反對的。


原因還需要解釋嗎?


一、王家烈早在之前的婁山關已經被我軍打怕、打殘了。兵法有雲: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。打仗就是要揀軟柿子捏。


二、打下王家烈所在的打鼓新場(金沙縣),可以獲得更多的物資補給——紅軍萬裡長徵,很多時候就連最基本的彈藥、醫藥都成問題。


補給就是生命,太重要了。


三、順勢圍點打援。對敵軍各個擊破。


否則的話,等國軍把碉堡修好了,兵力湊齊了,就是死路一條。


林彪給出的理由太強大了。強大到與會同志全體通過,不接受任何反駁。


提出反駁的隻有一個人:毛澤東。毛澤東覺得林彪說得完全錯誤。


在大會上,當著幾十位黨內高層,毛澤東說出了自己的看法,三個字:不能打。打了就輸。


為什麼?幾乎所有人都看著毛澤東,帶著滿臉的問號,提出了第一個問題。


毛澤東回答:因為打了沒用。且不說根據情報,打鼓新場這個地方,敵人已經新修了防御工事,易守難攻。何況敵人可能會派出援軍。就算是打下來,那個地方周圍都是崇山峻嶺,進去容易出來難。


咱們紅軍底子薄,不能跟人家拼消耗,還是要打運動戰。


大家都表示,你說得不對。運動戰固然沒問題,問題是補給難道不重要嗎?


而且,人家林彪說得很明白,現在不尋機殲敵,那等老蔣的碉堡修好了,兵力到位了,那就徹底完蛋了。


第二個問題:不打王家烈,那老毛你說打誰?


毛澤東回答:打周渾元。


所有人一臉蒙,然後異口同聲地表示:你錯了。


原因簡單啊,周渾元是老蔣的中央軍,手上有三個師。戰力比王家烈的黔軍強太多了。


照你說的,放著弱雞王家烈不打,反而去打兵強馬壯的周渾元,這簡直是離譜。這已經違反了最基本的戰場原則——先弱後強。


沒人支持毛澤東。


爭論到最後,毛澤東發火了。他說了一句氣話:「如果你們非要打王家烈,那我不幹了,辭職。」


6 天前(3 月 4 日),毛澤東剛剛被任命為前敵司令部政治委員(司令是朱德)。


但,大家不為所動。張聞天說了一句:「少數服從多數,不幹就不幹吧。」毛澤東拂袖而去。


好了,形勢僵住了。


但是,當時還有一個人沒有明確表態。那就是周恩來。


晚上,人到中年的毛澤東收起了情緒,找到了周恩來,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告訴了周。


最終,周恩來被毛澤東說服了。


第二天上午,周恩來又說服了其他人。


於是,進攻王家烈的計劃最終沒有實施。


很快,周恩來拿到了最新的情報——情報顯示,滇軍和中央軍正在趕往王家烈部附近。


也就是說,這一次,蔣校長預判了林彪的預判。如果要按照原計劃攻打王家烈,後果不堪設想。


毛澤東的遠見再次被證明是對的。


3 月 12 日,中共中央再次在遵義苟壩召開會議。會上成立了一個新的機構:三人團。成員:周恩來,毛澤東,王稼祥。三人團代表黨中央領導軍委工作。


如果說 2 月 3 日的雞鳴三省會議,明確了毛澤東在黨內的軍事分工,那這次的會議就讓毛澤東站到了戰爭舞臺的中央。


但是,仍然有人不服。好吧,就算你老毛說得對,我們不該打王家烈,那為什麼要打周渾元呢?周渾元比王家烈厲害十倍。


毛澤東解釋了一下:打周渾元,其實不是為了打。那為了什麼?為了走。


所有人又蒙了。


3 月 15 日,紅軍集中兵力,開始攻打位於魯班場(今仁懷市魯班鎮)的周渾元部。戰鬥一開始就進入白熱化。


開玩笑,周渾元的三個師中央軍真不白給。


戰鬥從下午打到傍晚,紅軍沒有優勢可言。與此同時,蔣中正電令川軍、中央軍合圍紅軍。


難道是毛澤東錯了?


毛澤東沒錯。他成功了。


因為紅軍的攻勢太兇猛,所以周渾元不得不全神貫注地防守——於是,他忽視了近在咫尺的茅臺鎮渡口。


於是,3 月 16 日晚,毛澤東指揮紅軍從茅臺鎮渡口再次西渡赤水河,直撲川南和雲南的交界之處,古藺縣。再次甩開了周圍四面八方趕過來的敵人。


這就是四渡赤水中的「三渡赤水」。什麼叫神機妙算?這就是。


這也是毛澤東堅持打周渾元、不打王家烈的關鍵理由——打的目的不是打,而是為了擾敵心神、跳出包圍、下活死棋、尋找生機。


現在,還差一步,就能解開眼下的死局。


4.神來之筆:四渡赤水


三渡赤水之後,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直撲川南和滇北交匯處的重鎮,古藺縣(今泸州下轄縣)。


重慶,正在指揮全局的蔣中正接到軍方電報後,仿佛剎那間醍醐灌頂。他恍然大悟,原來毛澤東的真實意圖從始至終還是向北進入四川啊。


哼哼,不過如此。


於是,他開始調兵遣將,圍堵紅軍。


此時的蔣中正,也許心中隻有一個念頭:不管你們如何閃展騰挪,用盡手段,我隻堅持一條:決不讓你們北上入川,和紅四方面軍會合。


隻要做到這一點,憑爾區區兩三萬殘兵敗將,能掀起什麼大浪?


話說,蔣中正的想法就是傳說中的:它強任它強,清風拂山崗。它橫任它橫,明月照大江。


仗打到這個份上,國軍和共軍的較量,某種程度上已經變成了毛和蔣的較量。


蔣中正就像一位沉穩至極的國手,正運用取得的巨大優勢,不慌不忙,穩扎穩打。雖然這盤棋到目前為止,他也出過幾個小小紕漏,但他仍然穩持先手。


何況,以大勢而論,他佔據著絕對優勢。隻差最後一步「將軍」而已。


但是,有一點他不知道。就在三渡赤水之前,毛澤東已經想好了下一步棋該怎麼走,還有下下一步棋,以及下下下一步棋……


3 月 19 日,就在紅軍三渡赤水後的第 3 天,毛澤東開始了他真正的表演。


為了迷惑蔣中正,他前後一口氣下出了「六步棋」。注意:這裡面又分為前三步和後三步。虛虛實實,真假難辨。


前三步棋:


第一步:毛澤東命令以一個團的部隊對古藺縣城實施佯攻,作出我軍即將北渡長江入川的姿態;


第二步:以精銳部隊攻擊長江沿線防御的川軍,給已經「恍然大悟」的老蔣加強一下印象:我軍就是要入川;


第三步:大部隊立即掉頭,朝東北方向出發。


前兩步棋是假的,最後一步才是真的。


3 月 21 日夜,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,再次掉頭,來到了赤水河的二郎灘渡口,隨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,向東渡過赤水河, 又回到了貴州境內。


此時,川軍和一部分中央軍正在緊急布防, 防止紅軍北上入川。他們當然會撲空。


這就是「四渡赤水」。


毛澤東成功了。


也就是說,此時的局面危如累卵。隻要一步走錯,就是滿盤皆輸。


「正事」之前的那三步不過是前奏和序曲,最後的這三步棋才是「死中求活」的大招。


第一步:毛澤東率領紅軍主力直撲貴陽——此時,蔣中正求功心切,人在貴陽(為了就近指揮),而貴陽的城防兵力不到兩個團。


老蔣大驚失色, 關心則亂, 立即命令附近的滇軍前來救駕。


第一步棋成功。


第二步:毛澤東命令紅 2 師迅速東進,作出要東入湘西, 跟賀龍會師的假象。


蔣中正再次「恍然大悟」(原來他們不是北上入川,而是要去湖南)。他立即命令軍隊向東追擊和攔截。


中央軍被調走了。


第二步棋成功。


第三步(殺招):


此時,蔣中正的 40 萬大軍第一次露出了致命的破綻:


所以, 雲南空了。雲南的軍隊都被調走了。


1935 年 4 月 9 日, 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的主力,由貴陽方向直撲兵力空虛的雲南,緊接著,以每天 120 裡的驚人速度, 直插昆明。一路上暢通無阻, 如入無人之境。


龍雲驚了。而真正「恍然大悟」的老蔣再次緊急調軍追擊。


不料,毛澤東再次虛晃一槍,掉頭向西北衝去, 渡過了金沙江,進入四川, 將所有敵軍遠遠甩在了背後。


這就是毛澤東的第三步棋,也是終極大招。這裡面的虛實變化,實非常人能夠揣測。


至此, 自 1934 年底被逼到絕境的中央紅軍,終於擺脫了幾十萬國軍的圍追堵截。在川滇黔邊界, 巴掌大的地方,憑借毛澤東無與倫比的智慧,施展「乾坤大挪移」, 實現了渡江北進的戰略目的。


從此海闊任魚躍, 天高任鳥飛。留得青山在,不愁沒柴燒。保存了星星之火,未來可以燎原。


客觀地說,四渡赤水是紅軍歷史上最具生死存亡意義的戰役。同時, 它也是毛澤東一生中的神來之筆。


如果四渡赤水失敗,那中國革命之火將提前熄滅。歷史將被徹底改寫。


毛澤東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驚人的關鍵作用。


他將兵法的最高境界——致人而不致於人,發揮得淋漓盡致:「故我欲戰, 敵雖深溝高壘, 不得不與我戰, 攻其所必救也。」


說白了,四渡赤水比拼的不僅僅是軍事才能,而是戰略眼光、是定力、是智商、是逆商、是靈光一閃。


事實證明, 在以上這些方面,毛澤東的確比當時所有人都技高一籌。


正如後來的黨史所說,毛澤東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。這是一個基本事實。


本文完


重磅推薦